新中产消费崛起站在十字路口的制造业如何前行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点击:[0]人次
新中产消费崛起 站在十字路口的制造业如何前行
去年10月,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制造”的概念,认为新制造代表着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的制造。“IOT(物联网)的革命将改变原来工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B2C走向C2B,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供给侧改革,改革自己以适应消费者。”随后这一观点引起业内的关注和热议。
而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在需求方面:随着“新中产”的崛起,大众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给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供给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演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一定会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理性而挑剔的新中产 注重个性化追求
新中产阶级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程华表示,新中产阶级多指75后—85后的人群,年龄层在30——40岁之间,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年收入水平在15-40万左右,一个孩子居多,有房有车,生活在县级以上城市。
“作为消费者,新中产表现得比较理性和挑剔,有较强的鉴别力。与他们父辈经历过物质贫困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不会一味地苛刻自己,在自己认为必要的领域,例如孩子成长教育、基本生活消费、旅游健身等领域,注重品质,舍得投入。”程华解释道。
同时,区别与以往的传统的中产阶级的概念,新的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以单纯的收入水平来划分,“新中产除了收入达到一定标准,这个阶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因此也更加重视对个性化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小溪对记者表示。
新中产阶级的诞生也导致消费需求的升级。作为普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具有自己的审美和品位需求,在进行消费时更加关注产品服务的品质及和自身需求的匹配度。而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统一化的制作标准,已经很难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
消费升级倒逼供给改革 新制造如何升级
现在站在十字路口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传统模式是企业拥有自己的牌子,或者为其他企业代工。
全球竞争加剧,诺基亚、黑莓、夏普等老牌厂商在拥有技术优势的背景下也难掩黯然出局,深陷泥潭的窘境。而即使在代工领域做的极好的富士康,也在2017年一开年便宣布年度营收出现自199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业绩表现深受苹果影响的富士康,虽然早已意识到代工业务的局限性,但尝试转型之路却走的并不顺畅。
马云提出的“新制造”概念,最为重要的观点是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年制造将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程华在总体上认同马云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一定会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且,消费者很可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过程,出现了所谓“产销者”的概念。
李小溪也认为,社会仍然需要标准化的产品。这是最具有规模效应,最容易降低企业成本的产品。虽然并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东西都个性化,但企业如果想要追求超额利润,那么转型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很好的选择。
而处在制造业之中的从业者,已经有了体会。专注于智能家居的少海汇合伙人、品牌总监李杨认为,定制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居住环境上,每个人要求不一样。而在智能家居领域,更加看重因人而异的产品设计。从房地产商来看,也希望通过智能家居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楼盘的增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和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张小溪说,“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都有待提高。”她建议,中国企业要学会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打造核心品牌。“中国制造业需要把价格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
但从智能家居行业来看,中国的企业跟国外相比没有任何技术差距。
李杨表示,谷歌的Nest、苹果的HomeKit都在做智能家居平台,但不是很成功。“他们可能会有很好的创意,但他们不会去给你铺线路、不会给你安装。”而少海汇里生态圈有一家小有快帮企业,专门做维修、安装等后续服务工作,所以他们更了解中国家庭的需求,有更强大的落地服务能力。
少海汇生态圈是中国目前首创的模式,李杨表示“我们跟乐视的生态不一样,我们是在智能家居一个行业上有紧密联系的企业组成的生态圈,但同时各企业都是独立发展,我们不会强调控制或干涉它们。”
从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时代转变,一定是需要时间、经历波折的。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商的选择也将是多元的。这也是新技术来临时,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程华总结道。